文/王艳平,箱根温泉集团首席温泉文化顾问、中国旅游协会温泉旅游分会专家委员、留日博士、东北财经大学教授。
这是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小议:东北人是如何泡温泉的?
这并非是突发奇想,写此文是有原因的。
放眼全国,在这片华夏土地上,自上世纪20年代之初开始到如今,近现代史一路走来,那是我们的身份,早已沉淀在土地上,溶解在血液中。当然,若论百年以远,还有我们民族的历史,五千年的文化,也会染色于温泉。
无产阶级即工人阶级,没有土地,与资本家和管理层相比,当然是贫穷的了。就全国范围内,要说工人总数,当然曾经是东北居多。在改革开放以前,这里是全国重工业基地。1978年以后,虽然其他省份的产业迅速发展,但东北工人阶级的形象却还印记在社会之中,一时难以被抹掉。或者可以这样说,东北地区有很多的工人阶级后代。
下面要写的是关于辽宁温泉的部分现象。(暂定为辽宁温泉现象之二,之一为笔者曾写的《经济下滑,温泉升温》,该文已发表在《辽宁冰雪温泉自驾游》期刊上。)辽宁为中国温泉做出了贡献,如在建国前后的几十年里,建设了许多的温泉疗养院,现在仍有很多在运营。
2017年5月19日,位于辽宁营口熊岳的某温泉度假区迎来今年首个千人旅游团,总共有1500人,分别乘坐30多辆大巴,他们全部来自东北三省。看网传的照片,可发现,凡在草地上摆拍照相的,基本上都是大妈,而在泡温泉画面里,可感觉到大妈大叔各一半,可能还是大妈偏多一点吧。笔者最初想写《大妈温泉泡翻天》,可在其他照片里,又看到了很多大叔,或可改为《温泉大叔大妈泡翻天》,后又觉得有点娱记风格了。
为此笔者联想到了中国近现代史,莫不如还强化点历史意识,能启发回忆,因而就有了《无产阶级泡温泉》的想法。回看那些网传照片中大家泡温泉时情景,笔者有了一个小小发现,无论男女,即除了泳衣泳裤的不一样,男人只穿泳裤,不穿泳衣,上身是裸的,当然这是常识。不过,笔者认为泡温泉其实还可以分为“怕冷的”和“不怕冷的”,既有披浴巾的大妈,也有不披的;大叔们也是,比率差不多,披者约占4成,不分男女。此前笔者认为,随着年龄增加,都是老人了,男女不清,如今终于找到了一个依据。
辽宁营口的熊岳镇,那地方其实是通火车的,站名叫熊岳城。其就在哈大铁路上,一个等级很低的小站,按等级分它大概为四等站吧。哈大铁路是东北交通的大动脉,熊岳镇虽小,但很多列车都会在那里停。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在那里停车,或许是因为盛产苹果,以及距离渤海很近有海鲜,当然更是因为熊岳距离营口港较近吧。此前,营口港原是辽河的入海口,陆上水运到海的集散地,只是随着大连港的发展,以及铁路网的完善,营口港的地位才一点点下降了。因而东北人民很早就有坐火车的习惯,有时也会坐火车去熊岳镇泡温泉。
换言之,坐火车出差,是工人阶级早年的一个习惯,就如现在的生意人乘飞机出差。那时也几乎没有商用飞机,坐火车就足以让人羡慕的,那时的农民是不出差的,也不外出打工。那时的私自外出或迁徙叫“盲流”,没有单位介绍信,招待所还不接待呢。
时过境迁,但习惯是有记忆的,因而还有习惯的动作,坐火车泡温泉是东北人的一大特点。其实日本人也喜欢这样,但他们喜欢沿着铁路线连着泡,到一地泡一个,住一夜,然后再坐火车,再到一地,如此泡一圈温泉,但我们国人多还是泡一地就回家了。
工人阶级第二个特征是团结,有组织,喜欢集体行动,愿意听一声号令。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一起来的原因,这一点不同于农民兄弟、商场哥们与官场朋友。在从前,工厂里还动不动就搞个大会战什么的,领导喜欢,工人沸腾,擦拳磨掌,就如“铁人”精神。而进入市场经济后,东北的经济相对落后了,犹如让正规军打游击战,但那种大“兵团精神”还在,潜质难以变化,因而也迫切需要大企业家来这里投资,来领导那种精神,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。
第三个特征是那时的工厂工人多来自五湖四海,基本上属于原籍贯村里有外出习惯的人,他们不甘心生于斯、终于斯,喜欢到外面发展。这一点看似与现在的外出打工一样,但其实是不一样的。
现在人到外地是给人打工,而那时的工人们,多以主人翁的姿态来到东北,身份是不一样的,打工也是主人,要当家作主。东北工人主要来自山东、河北、河南等;其次有湖南、湖北的,偶尔还有来自广东的,因而不仅是坐火车出差,即便是不出差,在工厂里也多少知道些来自天南地北的人。
因而在这里泡温泉,不仅是有前往异地的社会基础,那是一种基因,而且还有相互打听你从哪里来的习惯,这是一种交流,也吻合了温泉交流的情景。
重庆箱根温泉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
023-63106319
186-9672-6706
扫一扫
官微更有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