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法国中部奥弗涅火山群环抱中,有一座以温泉命名的城市——薇姿(Vichy)。这里没有冰岛蓝湖的极致荒野,却以跨越两千年的温泉文明史,演绎着另一种设计哲学:将温泉从地理符号升华为城市灵魂,让疗愈传统与现代生活在时空褶皱中和谐共生。
一、历史层积:从罗马浴场到医疗圣地
薇姿的温泉故事始于公元前43年,罗马军团在此发现15眼富含矿物质的温泉,建造了可容纳千人的公共浴场。中世纪时,修道院将温泉纳入宗教疗愈体系;17世纪,路易十四的御医首次提出“薇姿水疗法”;19世纪,拿破仑三世在此建造行宫,正式确立其“法国皇室疗养地”地位。
设计师并未抹去这些历史痕迹,而是通过“时空叠层”的设计手法,让不同时代的建筑共存对话:
罗马浴场遗址公园:考古发现的古浴场遗迹被保留为露天博物馆,玻璃地板下可见千年前的排水沟与马赛克地板,与上方现代温泉池形成垂直时空对话。
新艺术运动建筑群:19世纪末建造的温泉疗养院(Hôtel des Célestins)以曲线铁艺、彩色玻璃和植物纹样装饰,成为城市天际线的标志性符号,其内部却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理疗设备。
医疗温泉中心:21世纪初建成的薇姿温泉中心(Les Thermes de Vichy)采用地下管廊系统,将不同泉眼的温泉水精准输送至各治疗室,同时保留了19世纪立面,实现功能升级与历史保护的平衡。
二、疗愈生态:从水疗到城市疗法
薇姿的设计核心是构建“全域疗愈生态”,将温泉资源转化为城市级的健康解决方案:
分级温泉体系
根据矿物质成分差异,15眼温泉被划分为三大类:
医疗级温泉:含高浓度硫酸盐,用于皮肤科、风湿科治疗,需医生处方才可浸泡。
理疗级温泉:富含钙镁离子,用于运动康复,需在理疗师指导下使用。
休闲级温泉:弱碱性矿泉水,面向大众开放,水温控制在34℃以下,避免过度医疗化。
城市疗愈路径
设计师以温泉为中心规划城市动线:
晨间仪式:市民从阿列河沿岸的露天温泉池开始新的一天,河岸步道串联起晨跑道、太极广场和冥想花园。
医疗日程:患者通过地下连廊系统穿梭于医院、理疗中心与温泉池,避免恶劣天气影响治疗流程。
夜间疗愈:温泉水被引入城市喷泉系统,夜间灯光秀与水雾结合,营造出舒缓的公共空间。
水循环剧场
薇姿将温泉水处理过程转化为公共艺术:
废水经植物湿地净化后注入城市水系,形成“活水景观带”。
温泉蒸汽被收集用于冬季街道供暖,热能回收率达85%。
矿泥废弃物加工成护肤品原料,年产量可满足全镇经济需求。
三、空间叙事:温泉即城市肌理
薇姿的设计突破了“温泉区”与“城区”的界限,通过三种空间策略实现全域温泉化:
微型温泉节点
在街角、广场、公园设置200余处小型温泉足浴池,水温恒定38℃,配备自助取水器和信息牌,市民可随时进行“微型水疗”。
建筑疗愈界面
新建建筑强制要求设置“温泉立面”:底层商业空间需预留温泉水接口,外墙采用多孔火山岩,既能吸附温泉蒸汽中的矿物质,又可调节室内湿度。
事件驱动设计
每年举办“温泉设计双周”,邀请全球设计师在临时搭建的“泡泡屋”中展示温泉装置艺术。2019年的获奖作品《呼吸泉》,通过压力感应装置将游客的呼吸频率转化为温泉气泡的节奏,实现人机互动疗愈。
四、对温泉城镇化的启示
薇姿模式为中国温泉小镇开发提供了三重维度启示:
从“景区”到“城器”的转型
国内温泉项目常陷入“造景竞赛”,而薇姿证明,温泉应成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部分。可借鉴其微型温泉节点策略,将温泉接入社区服务中心、养老院和学校,构建“15分钟疗愈圈”。
医疗价值的深度开发
薇姿的分级温泉体系提示,中国温泉可与中医科学院合作,建立“温泉药理数据库”,针对亚健康人群开发定制化水疗方案,提升产业附加值。
全生命周期水循环
学习薇姿的“温泉-能源-农业”闭环系统,例如:将温泉余热用于大棚种植,矿泥制成有机肥料,废水处理后养殖耐盐藻类,形成零废弃的生态产业链。
结语:流动的文明基因
薇姿温泉小镇的设计本质,是对“水”这一文明载体的深刻理解。在这里,温泉不是被设计的对象,而是设计本身的源头——它流淌在罗马石柱的沟槽里,沸腾在新艺术运动的曲线中,更渗透进现代城市的毛细血管。当游客将身体浸入薇姿水的那一刻,他们参与的不仅是疗愈仪式,更是一场跨越两千年的文明传承。这种将自然馈赠转化为城市DNA的设计智慧,或许正是中国温泉城镇化进程中最亟待补全的一课。
重庆箱根温泉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
023-63106319
186-9672-6706
扫一扫
官微更有料